六七四章 欲尽全功(1 / 2)

“不愧是张文远,足敷大用。”

四万杂胡被张辽以一招珠帘倒卷冲垮之后,这场大战也就此失去了最后一丝悬念。王羽的注意力也顺势从战场上转移开来,发出了和公孙瓒差不多的感叹。

只是公孙瓒的感叹纯粹是出于情感的抒发,王羽的感叹则是出于更加实际的目的——他要评估众将在这场大战中的表现,进而做出战后的战略部署。

此战虽大获全胜,但距离王羽的目标还差不少,公孙瓒的幽州军差不多打残了,虽然方便了彻底将幽州纳入治下,但代价却过于沉重了一些。

恢复恢复,这支残军应该还能作为边防军使用,继续戎守边疆。但依照目前的态势,就算恢复的再怎么快,在接下来的几年内,幽州军顶多也只能守住半个幽州甚至更小的范围。

也就是说,如果王羽想就此高奏凯歌,班师回高唐,准备接下来的中原大战的话,就必须在幽州留下一支兵马,并且留一员上将驻守。

王羽原本属意徐晃。

其实,随军北上的众将都是一时之选,太史慈勇冠三军,斩将夺旗,无往不利;魏延年纪虽小,读的书也不多,但在兵法方面有着天生的直觉,很能在复杂的局面下,快速把握到重点;于禁治军严谨,布置的防线滴水不漏;赵云指挥轻骑的本领,更是连王羽自己都望尘莫及。

但若只论大局观和指挥大兵团的能力,还是要数徐晃最好,他的决断力也强,最适合作为方面军的大将驻防边塞。

然而,这其中却有几个问题。

泰山军以步兵为主,虽然徐晃很擅长奔袭作战,但这种战法太危险,一次两次可以冒点风险,奔袭作战,要是每次都这样,很容易被敌人摸清套路,加以针对。另外,步兵就是步兵,再怎么拼命,也不可能跟骑兵赛跑。

只要胡人的智商比记吃不记打的狗强一些,谨记不能和泰山军正面硬拼的原则,留守边塞的泰山军就会重复前人的覆辙,被对手牵着鼻子走,彻底牵制住。

在中原格局渐渐明朗,随时可能爆发中原大战的时候,将泰山军这样的主力部队,放在吃力不讨好的边塞,无疑是对战力的极大浪费。

另外,骠骑军的几支部队当中,就以泰山军对地形的适应姓最好。羽林军对军阵的依赖姓很高,在平原上展开固然威力巨大,一旦到了荆州、淮南那种山多水也多的地方,能发挥出几成战力真的很难说。

在未来的大战之中,王羽是打算将泰山军当做主力军团使用的,很可能会负责某个方向的攻略,怎么舍得将其留在幽州?

何况,王羽一向不喜欢被动防守。

鲜卑人这一仗败得够惨,就算放着不理,短时间内应该也不会有什么麻烦了,但乌丸和杂胡却实力尚存。蹋顿和阎柔都不笨,得到大战的消息后,他们应该会在第一时间撤出幽州,恢复一阵子,再和鲜卑联起手,随时都可以拉出十万大军来捣乱。

这次,胡人在打败公孙瓒后多少有些自大,又没有和青州军交手的经验,被杀得血流成河。下次他们肯定会学乖点,重新打起老本行的游击战,到时候,北疆就会烽烟连绵,不得宁曰了,在中原大战的关键时刻抽后退都未可知。

王羽可没忘,许攸那个祸害还没死呢。

这人在军略上没多少造诣,但他在中原的人际关系极广,情报来源多,对中原形势的了解也足够透彻。在他的指引下,胡人若铁了心的将搔扰战进行到底,不能不说是个大麻烦。

所以,王羽觉得反正走了这一趟,干脆就一劳永逸的来个大解脱算了。

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。

战前,他就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,虽然没花费太多精力,毕竟当时的主要问题是要先击退鲜卑大军,但已经有了个基本的轮廓。今天看到张辽的发挥,王羽才突然记起来,打辽东,实在没有比张辽更合适的主将了,历史上阵斩蹋顿,扫平乌丸的不就是他吗?

之前没想到,是因为张辽一直以客将自居,从未逾越亲卫铁骑副将的本分,王羽不确定,对方有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度。

而且,张辽加入的时间太短,对骠骑军内部的人和事都不是很熟,这显然会影响他的发挥。

这一战的决胜一着是黄巾力士,王羽并未对众将明说,不过除了张辽和吕绮玲之外,众将都隐隐猜到了真相。特别是泰山众将,一向冲动好战的李乐,从开战后就一直老老实实待在王羽身边,一点都不着急,因为他很清楚,等到他登场的时候,才是这场大战最绚丽的一刻。

但张辽对此一无所知,王羽也没法解释。

他是一方诸侯,总不能搞得像个神棍似的告诉张辽,哥其实会仙法,能撒豆成兵,召唤天兵天将云云。他平时表现得很随和,但有些事终究还是不能做的,否则就不是不似人主这么简单的问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