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节(2 / 2)

撷香 九月轻歌 2564 字 23天前

(三)

“二小姐,”商陆低声道,“我知道要给个交代,今日前来,正是为此。可方才……实在是不想更为唐突,也真没顾得上说这些。”他请碧君发落,但是她略过不提,他便以为她有意放他一马。此刻才明白,碧君早已料定妹妹会替自己出面。

“哦?”怡君看着他,“这么说来,你心中已有打算?”

“是。”商陆道,“不知二小姐是否同意——我想留一首送与大小姐的七言绝句。”

“姑且看看。”怡君的手指向书案,“请。”

书案上,已备好笔墨纸。

商陆不由暗暗苦笑,走过去,再思忖片刻,提起笔来,郑重写下一字一句。

款冬走过去,在一旁认真看着。

怡君等了一阵子,款冬把墨迹刚干的纸张送到她面前。

正如商陆所说,是一首七言绝句,亦是一首风格婉约、意境伤感的情诗。

他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:他恋慕一名女子的美貌、才情,却明白门第之别,自己这番情思,端的是没有自知之明。她不知道他不切实际的憧憬,甚至不识得他。挣扎之后,唯有敛情思、收妄想,愿她安好。

前两句的第一个字,连起来正是碧君。

末了,具名、日期、印章一样不落。

怡君反复看了几遍,见他并没在字里行间耍花招,满意地笑了笑。

“来日,在下若胆敢反复无常,二小姐只管拿出这首诗作为凭据。”商陆先一步给她找了得到这首诗的理由,“说是我身边的仆人送到您手里的就好。”

怡君道:“一事归一事。这首诗,只用来清算你惹出的那笔糊涂账,断不会用到别处。切记,往后离南廖远一些。”握着一个人的把柄,是为着免去后顾之忧,绝不是让人日夜难安,那样反倒没有益处——人紧张的日子久了,容易钻进钻进牛角尖,倘若反过头来找她们的麻烦,便是得不偿失。

“在下明白。”商陆心想,你的亲事若不生变,来日成为次辅大人的长媳,你瞧着不顺眼的人,都会躲着你走,何况我了。他自然揣摩得出,仅此并不能打发怡君,因而道:“不知二小姐打算如何发落在下?”

“发落谈不上。”怡君微笑,“我曾数次听人说起,东城外有一间福来客栈,每年进入腊月之后、元宵节之前,每日在路旁施粥,供贫苦的路人、百姓食用。”

她说起这些做什么?要他捐助银钱么?商陆揣摩不出她的用意。

怡君继续道:“每到那期间,客栈的人手就不够用。今年姜先生闭馆之后,你便每日去那里帮忙,资助客栈一百两银子,再亲力亲为地帮衬着。商公子,你不会反对吧?”

“不会,不会。”商陆嘴里这样说着,心里却着实叫起苦来:这也太狠了!

施粥必然是早中晚三次,上午下午应该没他什么事,问题是也没可能返回住处——回去也行,时间刚好够他打个来回。这样的话,他就失去了白日专心苦读的大把光阴。

而且,他实实在在是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,这辈子就没做过卖力气的事。大冷的天,站在道旁,淘米、烧饭、给人盛饭……想想都打怵。

再一点,便是那一百两银子的事儿:说他是穷书生,一点也不为过,这几年费尽心思,每年也就三四百两左右的进项,要用来租赁住处、与人礼尚往来、添置书籍文具等等,平时一向精打细算,到年末最多能有二百两的结余,刨除送礼、置办年货之后,多说能剩下一百两。

本来是能过个还不错的年,但今年有一百两银子打了水漂,他来年的一年之计先就是勒紧裤腰带度日。

这个小丫头,是不是早让人把他的底细摸透了?

可不管怎样,这是该他受到的惩戒。若想余生求个心安,就先从这件事做起吧。至于南廖,只要他安守本分,绝不可能把他与碧君那一段不清不楚的来往抖落出去——都不好看,犯不上。

思及此,商陆心绪平和许多,态度更为诚挚,满口应下。

“那我就静待下文了。”怡君端了茶。

商陆离开之后,怡君去见姐姐,道:“他留下了字据,姐,你要看么?”

碧君蹙着眉摆一摆手,“不看。你若是觉着日后能用得到,便留着,反之,付之一炬。”说着站起身来,“我们快回家吧。”那个人、那些事,她再不想提及。

回到家中,听说有客至:蒋家太夫人和二夫人过来串门。

不消说,婆媳两个是来看廖书颜在娘家过得如何:过得舒心的话,便由着她在娘家清闲一段;过得若不舒心,她们此行就算是变相的撑腰。

蒋家的门风、处世之道,真是好的没话说。

碧君、怡君即刻去了正房,相形行礼问安,落座之后,觉着室内的氛围很好。廖大太太因为怡君的婚事,连日来喜上眉梢,待谁都平添三分和气。况且,她与蒋家真没过节,一直不睦的只有小姑子。

蒋太夫人头发花白,面目慈祥。

蒋二夫人与廖书颜年纪相仿,唇红齿白,言笑间不难看出,是开朗活泼的性情。这会儿,她和廖书颜坐在一起,亲昵地拉着手,姐妹一般。

“大太太这是几世修来的福气?”蒋太夫人打量着碧君、怡君,“这样如花似玉的两个孩子,真真儿是羡煞旁人。”

姐妹两个赧然一笑。

蒋二夫人附和道:“娘可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。有道是,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。大太太平日里便是只看着两个孩子,心里也会分外熨帖。哪像我,膝下只得两个不懂事的儿子,要不是你们都帮着我管教,不知要把家里闹成什么样。”

廖大太太笑着说了几句场面话。

蒋二夫人道:“今日国焘本要随我们过来,想把新得的两个物件儿拿给大嫂看,被我训回去了。”她笑着解释,“大嫂在娘家住到何时,我们还不清楚,要是过几日就回去,他送东西过来,算是怎么回事?总要先讨个准话。”

廖大太太忙道:“姑奶奶难得回来,自然是要常住一段时日的。”再违心,也要说这种漂亮话,“我家老爷就不需说了,三个孩子也盼着跟姑母多团聚一段日子。”

廖书颜接话道:“打算住到腊月下旬,小年前再回去。”她对婆婆、妯娌一笑,“家里的事,有我没我都是一样的,这次便容着我跟侄女侄子多聚一阵吧?”

蒋太夫人笑道:“也罢,由着你。只要你心里舒坦就行。”

廖大太太捡起蒋国焘的话题,对蒋二夫人道:“孩子若能常来串门,再好不过,是姑表亲戚,理应多走动着。”蒋家二房有两子,长子蒋国煦已获封昌恩伯世子、娶妻成家,次子蒋国焘今年十八岁,自幼习文练武——不论哪一个,都是适合与文哲来往的年纪,总归有好处。

“得了您这句话就好。”蒋二夫人笑道,“如此,日后我便由着他们过来串门。有失礼之处,您只管训斥。”

几个人言笑晏晏,叙谈多时,蒋家太夫人和二夫人道辞离去。